| 學 校 簡 介 |
三峽大學是經國家教育部批準,由原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宜昌)和原湖北三峽學院于2000年5月25日合并組建。原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宜昌)的前身是于1978年成立的葛洲壩水電工程學院,先后隸屬于水利電力部、能源部、電力工業部、國家電力公司,1996年與原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合并組建新的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成為“211工程”建設大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原湖北三峽學院是由原宜昌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宜昌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宜昌職業大學于1996年合并而成。 學校辦學歷史最早可以追溯至1923年,1978年開始舉辦本科教育,是國家首批學士學位授予單位,1996年開始舉辦碩士研究生教育,1998年開始培養博士研究生。學校面向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及60余個國家(地區)招生,在全國全面進入一本招生。 學校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具有推薦優秀本科生免試攻讀碩士研究生資格,具有招收少數民族預科生、來華留學生、中國政府獎學金生(CSC)、本科臨床醫學專業(英語授課)來華留學生資格以及免試招收香港、臺灣地區學生資格。 學校是國家水利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大學,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2018年,學校被省人民政府列為“國內一流大學建設高校”,水利工程、土木工程、電氣工程等3個學科被列為“國內一流學科建設學科”;2022年,湖北省委、省政府發文,再次明確把學校列為重點打造的省屬高水平大學,水利工程學科被確定為省屬高校一流學科培育建設學科。目前,三峽大學已發展成為水利電力特色與優勢比較明顯、綜合辦學實力較強、享有較高社會聲譽、具有較大發展潛力的綜合性大學。 【學科專業】
學校現有4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4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7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十二五”期間獲批11個省級重點一級學科;“十三五”期間獲批2個省級優勢特色學科群;“十四五”期間獲批4個省級優勢特色學科群;有法律、教育、工商管理、新聞與傳播、電子信息、能源動力、臨床醫學等22個碩士專業學位類別。學校共有22個學院,招生本科專業55個,涵蓋理、工、文、醫、經、管、法、教育、藝術九大學科門類;現有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3個,14個專業通過工程教育、醫學教育、師范教育專業認證;有國家級特色本科專業5個,省級本科品牌專業10個;獲批國家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專業7個,國家級本科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1個,省級戰略性新興(支柱)產業計劃9個,省級本科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6個,省級“荊楚卓越人才”協同育人計劃項目11項,省級試點學院2個,省級拔尖創新人才培育試驗計劃項目1個;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16門,省級一流本科課程82門,省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4項,省級本科精品在線開放課程2門,省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教學名師和團隊4個;獲批國家級規劃教材3部(套),國家級精品課程1門,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程2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1門,省級精品課程20門,省級精品視頻公開課程4門,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8門;獲批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2項、國家級“新文科”研究與實踐項目1項;有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1個,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省級教學團隊14個,省級優秀基層教學組織23個。學校現有全日制在校普通本科生25875人,博士、碩士研究生8418人。 【師資隊伍】
學校現有專任教師1627,其中教授287人,副教授661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1071人;博士生導師296人(其中校外導師73人),碩士生導師2284人(其中校外導師975人)。;現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國家級人才工程人選、專家40余人,省部級人才工程人選、專家340余人。學校還聘請20余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擔任學科戰略科學家。學校是“湖北人才工作十強高校”。 【基礎設施】
學校占地面積3000余畝,校舍總建筑面積140萬平方米。有各類教學實驗(實訓)中心20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中心1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7個,省級虛擬仿真實驗中心2個;教學科研儀器設備5.35萬余臺,設備總值達10.72億元。建有256個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和產學研合作基地,其中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1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2個;省級示范實習實訓基地4個,省級實習實訓基地3個。圖書館館藏紙質圖書301萬余冊,中外文電子圖書180萬冊,中外文電子期刊6萬余種,中外文數據庫70余個。學校是教育部首批全國66所本科院校信息化試點單位之一,建有覆蓋全校的有線無線一體化雙萬兆校園網,出口總帶寬達85Gbps,建設了具有云服務能力的數據中心和先進計算中心,各類計算能力達30P(FP16),建有106間智慧教室(含45間常態化錄播教室)的全學習中心,同時本科教學線上督導覆蓋303間教室。學校先后獲得“高等教育信息化先進單位”“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建設20年突出貢獻獎”“教育部在線教育研究中心智慧教學試點項目”,先后有6個建設成果入選國家、湖北省高等教育信息化優秀案例。 【人才培養】 學校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確立“素質高、能力強、專業精”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全面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大力推進全面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著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著力實施教改工程、創新創業工程,深化學分制教學改革,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近5年來,本科畢業生考研錄取率保持在30%以上;就業率保持在90%以上,在水利和電力行業就業人數居全國高校前列,省屬高校第一;學校是教育部“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50強”高校,教育部“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能力培訓基地”。近3年來,在校學生參加各級各類競賽取得了可喜成績,獲國家級、省級學科競賽獎勵5127項,其中國家級獎勵2494項;在文化藝術、創新創業競賽、社會實踐活動等活動或表彰中獲國家級獎勵52項、省部級獎勵80項。 【科學研究】
學校獲批2020年度國家知識產權試點高校,建有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三峽大學技術轉移中心、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三峽大學)、湖北長江三峽滑坡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地方高校國家級能源和環境材料化學學科創新引智基地、三峽庫區地質災害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三峽庫區生態與環境教育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長江上中游水庫群調度運行對河流生態系統影響要素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三峽地區地質災害與生態環境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新能源微電網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學校建有防災減災、水電工程施工與管理、水電機械設備設計與維護、天然產物研究與利用、梯級水電站運行與控制、水電工程智能視覺監測、腫瘤微循環與免疫治療等7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三峽地區生態保護與治理國際聯合研究中心、湖北省魚類過壩技術國際科技合作基地、湖北省智能流體工程裝備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等3個省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有省級軍工重點實驗室和創新團隊各1個;有三峽水庫生態系統湖北省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藥藥理(腫瘤)科研三級實驗室、湖北省發改委儲能新材料工程實驗室、智慧能源技術湖北工程研究中心、石墨增材制造技術與裝備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水泥基生態修復技術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和太陽能高值利用與綠色轉換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有地質災害防治、建筑質量檢測裝備、微電網、輸電線路、弱磁探測、農田環境監測、生物酵素、特色植物繁育、食品膠體、類固醇藥物及衍生物清潔生產等10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有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三峽大學),三峽文化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水庫移民研究中心、區域社會管理創新與發展研究中心、巴楚藝術發展研究中心、影視文化與產業發展研究中心、流域綜合治理與水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等6個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長江三峽數字化管理與智能決策”省部級實驗室(與湖北省社科聯共建)和三峽智庫、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有新型石墨材料、柑橘生物保鮮與防治、有機緩釋肥、微電機、智能氣泡水位計等28個省級校企研發中心。近年來,學校與企業共建湖北省磷化工產業技術研究院,有生物技術中心、宜昌區域非金屬功能材料研發及綜合服務中心等140多個校級科研機構。學校具有建筑工程設計、地質災害評估和治理工程勘查設計、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監理、房屋建筑工程監理、市政公用工程監理、水利工程施工監理甲級資質;水利行業(引調水、城市防洪、水庫樞紐)設計、電力行業(水力發電(含抽水蓄能、潮汐)、新能源發電、送電工程、變電工程)設計、市政行業(給水工程、排水工程、道路工程)設計、電力工程監理、巖土工程勘察、測繪、城鄉規劃編制、土地規劃乙級資質。 近5年來,學校承擔各級各類科研項目7000余項,其中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和一般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和一般項目、國家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等重點科研項目900余項,年均科研經費超過2.3億元;有130余項科研成果獲省部級及以上獎勵,其中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1項、二等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獲省部級科技獎勵一等獎20項、二等獎43項、三等獎42項。人文社科共承擔各級各類科研項目1412項,其中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53項(含重大項目1項、重大滾動資助1項、重點項目1項、特別項目1項);獲得省部級以上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25項,其中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國家級)2項;獲授權發明專利累計近2000余項;公開出版學術專著、譯著、教材1000余部,年均公開發表學術論文3000余篇,其中被三大檢索收錄、人大復印資料轉載的論文1000余篇;有1000多項技術開發成果被應用于水利電力行業和地方。三峽智庫獲得國家級智庫成果7項,省部級智庫成果73項。學校主辦有《三峽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巴楚醫學》等學術期刊。 【開放辦學】 學校長期堅持開放辦學方針,廣泛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學校是“聯合國學術影響力”組織成員,“世界高校聯盟”(N.E.W.S.)組織常設秘書處單位,“中國湖北—南亞大學聯盟”主要發起單位,歐亞—太平洋大學聯盟(EPU)成員高校,教育部“中阿高校10+10合作計劃”能源轉型領域中方成員高校,國際水利與環境工程協會(IAHR)會員和世界水理事會(WWC)會員,與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簽署合作備忘錄,學校目前已與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70余所高校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學校現有來華留學生1850余人,是湖北省屬高校中招收留學生人數、專業設置和英語授課規模最大的高校,是國家來華留學示范基地建設單位,設有HSK(漢語水平考試)考點,順利通過來華留學生高等教育質量認證和再認證,連續八年入選教育部“絲路獎學金”項目實施單位,獲批教育部首批“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社會實踐與文化體驗基地”,具有招收中國政府獎學金(CSC)和國際中文教師獎學金(孔子學院獎學金)來華留學生資格、教育部本科臨床醫學專業英語授課來華留學生招生資格、對香港地區免試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資格、免試招收臺灣地區學生資格、普通高等學校聯合招收華僑港澳臺學生資格;成立首個“湖北省華文教育基地”,首批入選教育部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感知中國”實踐基地和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中外青少年社會實踐活動基地”。學校重視推進和鼓勵師生國際交流,入選國家留學基金委“青年骨干教師出國研修項目”實施單位,獲批國家留學基金委促進與俄烏白國際合作培養項目、藝術類人才培養特別項目、創新型人才國際合作培養項目,每年均派出相當數量的教師及學生參與國際學術研究或學習;與英國萊斯特大學合作舉辦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歷史悠久、質量卓著、影響深遠。擁有1個國家級和3個省級學科創新引智基地;獲批承辦乍得恩賈梅納大學孔子學院、全國首個“水利電力行業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同時,學校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扎實開展國別與區域研究,尼泊爾研究中心入選教育部備案中心,“巴布亞新幾內亞研究院”立足巴新、輻射大洋洲,搭建“全球南方”區域性國際合作交流平臺;成功承辦教育部“留動中國”、“感知中國”、湖北省“世界著名科學家來鄂講學計劃?武漢論壇”、“中國湖北-南亞高校校長論壇”、“首屆三峽開放合作論壇”、“桃花文化節”等大型活動。 【黨建與精神文明建設】 學校深入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不斷增強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著力于全面從嚴治黨,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牢牢掌握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話語權,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和實踐。廣泛開展以“圍繞中心、把握方向、促進發展”為特色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大力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廣泛開展師德師風、校風和學風建設,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和法制宣傳教育,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辦學水平提供了強有力的思想政治保證。學校以培育“愛國、自強、求真、創新”為內涵的“求索”精神為主線,大力推進“學術型、生態型、智慧型”的“三型校園”建設,著力營造科學與人文精神相融合的校園文化氛圍。 學校先后被授予“全國模范職工之家”“全國學習型組織先進單位”“全國校務公開民主辦學先進單位”“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人民網“基層黨建宣傳示范單位”“全省先進基層黨組織”“湖北省文明校園”“湖北省城市園林式單位”“湖北省平安校園”等。學校先后榮獲1個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2名全國模范教師、1名全國優秀教師、2名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4名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2名省道德模范、1名“楚天園丁獎”獲得者、3名“荊楚好老師”獲得者;涌現出創辦愛心超市的“全國自強奉獻優秀大學生”侯海燕、第十六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高金磊、“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黃愉婷、甘肅“十大隴人驕子”肖玉川、“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吳春紅、黃愉婷、楊玉霞、安過、瞿發華、劉龍文、許昕、王志哲、羅婷、何貴強,“中國好人”徐玉華、“全國優秀特崗教師”吳艷峰、“全國高校畢業生基層就業卓越獎”獲得者喬雨、“全國模范教師”杜鳳琴、“全國優秀教師”譚穎濤等一批優秀學子及校友。
2025年7月1日
|
Copyright ? 2025 三峽大學 鄂ICP備05003329號 鄂公網安備 42050202000133號 